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,泛指由于高脂血症、血液黏稠、动脉粥样硬化、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、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。它具有高患病率、高致残率、高死亡率的特点,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人数高达1500万人,居各种死因首位。
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,天气就是心肺功能的晴雨表。近期来门诊求医的病人抱怨,以往正常控制的血压突然变得忽上忽下,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或者说胸前不舒服的感觉比以往要频繁,心悸、心慌、双下肢更容易出现水肿等等心血管症状增多。这正是因冬季天气寒冷、空气较干燥、昼夜温差较大,易致心跳加快,血管收缩,从而使血压升高,心脏负荷变大。
冠心病:由于血管收缩,冠状动脉供血不足,容易引发心绞痛、心肌梗死等。
高血压:在寒冷的环境中,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。对于已经有高血压的人来说,冬季可能会加重病情。
中风:冬季常伴随着较低气温和高湿度,这些因素与中风发作相关。冬季中风的风险可能增加,特别是对于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来说
血栓形成:寒冷的天气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,血管收缩,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。血栓可以堵塞血管,引起心脑血管事件,如心肌梗死、脑梗。
心脑血管疾病往往发病突然,不易预测,而除了常见的天气原因外,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。
一、情绪波动
在冬季,日照时间逐渐缩短,日照时间的减少对人体的生物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,导致人们更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。这种情绪波动可能表现为焦虑、抑郁、易怒、情绪低落等。长期负面情绪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,出现心悸、胸闷、气短。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。
二、饮食
天气寒冷,人们会不自主地过多摄入高热量的食物,胆固醇增高会进一步加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,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进一步增高。在寒冷的天气里,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选择高热量的食物。然而,这会使胆固醇水平升高,加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。更糟糕的是,这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。所以,在冬季,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尤为重要。
三、感染疾病
冬季流感、肺炎等感染性因素也是诱发急性心力衰竭、高血压的重要诱因,需要警惕病毒细菌的侵袭。
四、运动不当
冬季运动的时间段、场地、强度等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。运动量不恰当,特别剧烈的运动,不恰当时间段等因素,都会导致心血管系统负担沉重,相对供血不足,血压更容易升高,心跳增快,这些都会增加发病的几率。
那么,心脑血管病患者怎么做,才能降低发病的风险,度过一个平静的冬天呢?
1、防寒保暖:穿着适宜衣物,包括帽子、手套、围巾。室内外温差较大时,注意逐渐调整体温,避免突然受冷或受热,防止感冒。
2、均衡饮食:高盐饮食会对体内的炎症起到促进作用,导致血管内壁受到损害,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。长期高盐饮食还会增加高血压、肾脏疾病,胃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。建议摄入量:建议每人每天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,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大小。
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摄入的很多零食的含盐量也很高,所以尽量避免摄入过多零食或食用前看一下钠盐含量。还有少摄入腌制类,罐头类等含盐量较高的食物。适当多吃粗杂粮、豆类、海带、蔬菜、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有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。
适当多摄入叶酸,叶酸可以清除血液中过多的同型半光氨酸,降低其对血管壁的刺激,预防炎症和斑块形成。建议多食用新鲜的绿叶蔬菜,也可适当补充叶酸制剂。
此外,冬季切忌盲目进补,进餐时以七八分饱为宜,勿暴饮暴食。
3、定期检查: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,包括血压、血脂、血糖和心电图等检查。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或疾病,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,控制血压和血脂。建议35岁以上的人群定期测量血压。若血压大于等于140/90mmHg,应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进行干预。高血压患者要遵医嘱按时、按量坚持服药,不擅自减药或停药。
4、洗热水澡的时间不宜过长:冬天洗个热水澡可以加速血液循环,驱寒保暖,但是门窗紧闭再加上室内的热气,洗澡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缺氧,引起心肌缺血缺氧,而且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,大量的血液流到全身的皮肤也可能造成血压下降、心肌缺血,可能诱发心绞痛或者是心肌梗死。
需要注意的是,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,大多会出现血压升高或波动、头痛头晕、手脚麻木无力、心慌、心前区憋闷等先兆。一旦出现这些症状,要尽早就医,以免延误病情。
拨打120紧急电话,告诉接线员您所在位置和紧急情况。
保持冷静,并尽量使患者保持安静和舒适的姿势,避免剧烈运动或激动,以免加重症状。
给予急救药品:如果患者有已知的心脏病或中风风险,并且医生已经开具了相应的急救药品(如硝酸甘油),可以按照医生指示给予药物。
创造通风环境:打开门窗确保空气流通,确保有足够的新鲜空气进入房间。总之,冬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保暖,只要平时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作息规律,心脑血管疾病在冬季也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的。健健康康过严冬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