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身高发育水平分成5个等级:身高<-2SD为下等;身高≥-2SD且<-1SD为中下等;身高≥-1SD且≤+1SD为中等;身高>+1SD且≤+2SD为中上等;身高>+2SD为上等。)
从上表中可以看出,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下,和同种族、同性别、同年龄的个体相比,身高低于正常人群的-2SD,即表中所谓的下等级别,就可诊断为矮身材。如果自己的孩子处于这个水平,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业门诊进行相关检查,以明确原因,及时进行干预。
目前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大概计算孩子的遗传身高:
男孩:靶身高(遗传预测身高)= (父身高+母身高+13)/2±5(cm)
女孩:靶身高(遗传预测身高)= (父身高+母身高-13)/2±5(cm)(±5的意思就是遗传靶身高可以在上下5cm的范围内波动),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自行计算一下自己孩子的靶身高。
“计算结果仅为参考,个体差异较大,需结合临床评估”
以上公式计算的遗传预测身高波动范围太大,业内好多专家认为对于小孩子(一般认为7岁内)预测终身高是不太准确的。所以对于7岁之内的孩子后天的因素非常重要!
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生长速率有其各自的特点。
1岁内是婴儿期,生长速率是最快的,可以到15-20cm,第2年一般长10cm,以后逐渐减慢。
2岁之内的孩子生长发育主要还是由饮食营养决定的。母乳是婴幼儿最佳的营养来源,这是大家的共识。1岁之内的孩子在6-12月龄内易发生生长发育迟缓,是和这一阶段母乳喂养不足同时辅食添加不够有关,所以5-6月龄是添加辅食的关键时期。
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营养缺乏导致的生长发育迟缓比较少见,肠道疾病引起的吸收障碍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的孩子逐渐增多,一般这些孩子有食欲差、腹泻、湿疹、生长发育迟缓等等表现,这就要注意牛奶蛋白过敏或者乳糖不耐受等疾病,需及时就医诊治。同时1岁之内的孩子也容易出现诸如贫血、佝偻病、先天性心脏病等等一些疾病,所以定期健康检查非常重要。
1岁后孩子逐渐会走,活动范围也逐渐增大,由于孩子体内母亲给的保护性抗体在6月龄后逐渐消耗,孩子也会出现发热、咳嗽、腹泻、喘息等一些疾病。好多家长都有经验,疾病对孩子食欲影响比较大,孩子会出现体重不增,甚至有一部分孩子还会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,影响生长发育。所以预防疾病,减少疾病对孩子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很重要。
3岁至6-7岁是学龄前期,属于青春期前,每年的生长速率大约是5-7cm,如果年生长速率<5cm, 就需注意病理情况。这部分孩子因为免疫系统不成熟,处于疾病高发期,尤其是上幼儿园的第一年,由于环境的不适应,人群的聚集等等因素导致部分孩子频繁生病,急性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、腹泻、发热等;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、肝病、贫血、哮喘、鼻炎、鼻窦炎、腺样体肥大、慢性感染等等,从而影响孩子生长发育。当然,大部分身高不足的孩子,在纠正上述那些可控制的疾病后,身高是可以明显增高的。
对于7岁之内的孩子除了对比上表,如何简单识别孩子矮小呢?
如果孩子两三年不用换裤子尺码,衣服也穿不短;比同龄人矮半个头,长得慢,上学总坐前两排,排队排在前三个;每年长高少于5公分,那就需要家长注意了。
发现身材矮小,什么时候就诊是最好的时机呢?
肯定地说是发现矮小,随时就诊!
但家长不需要焦虑,“随时就诊”并不意味着孩子马上需要矮小的药物治疗!如果是3岁之内的孩子出现生长发育迟缓,一般医生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,进行相关检查后,给与孩子营养指导、疾病诊治、生活习惯的调整等等治疗,观察3-6个月,如果孩子经过指导后身高明显增长,就可以长期随访观察,是不需要进一步治疗的。
对于那些经过指导干预后仍然身高增长不理想的矮小的孩子,我们就需要警惕了!需要就诊于生长发育门诊积极查找病因,经专业医生全面评估后,决定是否进行药物等治疗!
但是这里特别强调一下,小于胎龄儿(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、同性别婴儿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2SD 以上;通俗的理解对于足月的孩子来说,一般认为体重<2500g,身长小于47cm)的家长请注意,目前的研究发现这部分孩子由于自身的发育特点,部分女孩比同龄孩子更早进入青春期发育,最终会导致终身高的不足。所以大于4岁的小于胎龄儿的矮小的孩子,家长要注意。
那么,为了让孩子身高更高一些,我们再次强调,家长需要在“营养、睡眠、运动”这6字诀上下功夫。同时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,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,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,让孩子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。
参考文献:李辉,季成叶, 宗心南等.中国0-18岁儿童、青少年身高、体重的标准化生长曲线. 中华儿科杂志, 2009, 49(7): 487-492